近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在钠离子电池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相关成果以“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of hard carbon anode and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sodium-ion battery”为题发表于材料类国际顶级期刊《Nano Energy》期刊上(影响因子16.8,中科院一区)。
影响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因素
具有出色储钠性能和成本优势的硬碳材料无疑是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最佳选择。然而,目前限制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容量衰减和电池退化。其中,硬碳负极和电解液的性质对钠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巨大,硬碳前驱体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微观结构导致了探究Na+储存行为和性能相关性的困难;以及在SEI的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电荷载流子,导致不受控制的反应会降低电池的容量。解决当前的瓶颈问题对于硬碳负极在性能上的竞争和实现商业化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详细综述了近几年钠离子电池中硬碳负极的结构-性能关系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进展,包括设计硬碳微观结构参数、绿色低成本合成路线等以增加硬碳负极的实际应用性,并促进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发展;以及讨论了硬碳负极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设计的方法和相关优势,通过对溶剂/盐的选择、电解液浓度控制和功能添加剂等策略,建立更稳定的界面相,实现理想的电化学可逆性。最后,对该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我院23级博士生邱若雪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为第一单位。论文得到福州大学颜蔚教授、张久俊院士的共同指导。
DOI: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09920.